《历书》记载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
关于清明
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行青节等,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。这一时节,生气旺盛、阴气衰退,万物"吐故纳新"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。
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、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,抒发人们尊祖敬宗、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。经历史发展,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,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,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01
踏青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即为春日郊游,也称"踏春"。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
02
插柳
清明节,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。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,可拿在手中把玩,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、屋檐上。有专家认为,插柳的风俗,是为了纪念"教民稼穑"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。
03
扫墓祭祖
清明祭祖,按照习俗,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,整修坟墓、供奉祭品,以此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,是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。
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。据考证,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,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。
煮鸡蛋
民间习俗认为,清明节吃个煮鸡蛋,一整年都有好身体。清明节吃鸡蛋源起于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,多日的禁火寒食,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最好的食品储备。
枣糕又叫“子推饼”,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,夹枣蒸食。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,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,可以冷食,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。糕就是谷物类,谷物类加上枣,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。